一、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机制研究背景
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帮扶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以改善创业社会环境促进大学生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重庆市政府在2010年6月21日下发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渝府发[2010]66号),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微型企业”政策,2011年5月25日,重庆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教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在校大学生创办微型企业有关工作的通知》(渝工商发[2011]22号),该通知中把微型企业的申请范围扩宽为“在校大学生(含高职专科、本科、硕士、博士)”。重庆文理学院是一所地处渝西的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在错位发展的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因此,学校以此为契机,迅速成立了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并把“文化创意”、“信息科技”、“技术创新”三类大学生创业企业作为微型企业申报的突破口,积极开展大学生微型企业实践活动。经过三年的主动探索和积极尝试,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先后孵化大学生微型企业60余家,2012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创业孵化基地”和“重庆市市级微型企业孵化基地”。
二、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基地组织特点
孵化基地(孵化器)是专为企业创新优化环境,培育创新型、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孵化基地是最重要的一种孵化载体形式,而孵化载体是大学生微型企业发展的土壤,根据许多国家测算,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不超过30%,而经过孵化器的孵化和培育,新办中小企业的成活率一般都高达80%以上,充分显示了企业孵化器的重要作用。我国当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按照创业孵化基地管理主体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大学管理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大学管理型、企业―大学管理型。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是由学校作为资金投入、管理的主体,是典型的大学管理型创业孵化基地,基地针对学校全体学生的创业项目,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因此 ,孵化基地组织机构体现了“公益性”、“服务性”和“协作性”三大特点。
(一)公益性
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于2011年12月正式挂牌,园区自建立开始,学校即明确了其公益性原则。孵化园为大学生微型企业无偿提供3000平方米办公场地,其中1000平方米为临街商铺,场地配备了基本的办公设施、设备,完善了网络、水电线路,同时,学校设立了50万元创业基金,设立了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微型企业管理委员会,落实专人负责,做到了场地、经费、机构、人员“四到位”,为大学生创业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而其所有服务成本均由学校担任支付主体,体现明显的公益性。
(二)服务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应以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优质服务为发展核心要素。因此,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搭建了“基础管理”、“财务代账”和“培训指导”三大平台。通过执照代办、商务服务、融资服务、财务代理、创业培训、项目推荐等服务帮助大学生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提高企业成功率和成活率,从而营造良好的创业软件环境,构建了适于企业发展的创业服务平台。
(三)协作性
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良好运行,离不开社会和政府的协作配合。大学生微型企业发展过程中,政府是主导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大学生联系社会和政府的直接桥梁和纽带。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注重与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财政、工商、税务、人社部门的配合和协作,努力争取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支持,建立了促进大学生微型企业发展的协同机制。
三、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机制
大学生创业具有热情高、善创新、知识和技能水平高等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经验差、资源不足、缺乏市场意识等不足。因此根据微型企业发展成长的周期,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将孵化分为“前期预孵化”、“过程强培育”和“退出后对接”三个环节,每个环节建立了相应的孵化机制。
(一)前期预孵化机制
重庆文理学院大学生微型企业“前期预孵化”机制由“课程培训――模拟实训――创业实践”三个环节构成。首先,是开设“创业先锋班”,对具有强烈创业意愿且具有创业潜质学生实施精英化教育。其次,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对具有成长潜力的项目予以立项,提供“预孵化资金”支持,用于项目市场调研和项目的检验的开展。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模拟实验室,运用计算机软件与网络技术,让学生模拟真实创业运营管理过程。第三, 根据项目的成长档案和评估报告,为通过创业课程学习和模拟实训的创业项目提供场地,开展自主运营、自主管理、自负盈亏的非公司化创业实践。最后,通过学校微型企业项目评审会,择优选择有潜力的项目予以立项,报送工商局备案,从源头保证微型企业的质量。通过大学生微型企业“预孵化”的延伸,可以筛选出迎合市场发展的项目,减小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发掘出真正适合创业的创业者和具有商业潜质的创业项目。同时,进入“预孵化”的学生既是项目的提供者,同时也是项目可执性检验的执行者,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运作一家公司所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创业素质。
(二)过程强培育机制
在孵化园的全真环境下,创业大学生零距离接触市场,充分体验完全真实的创业过程和市场环境。在此环境中,通过创建创业指导制度、开展后续培训服务和实施扶优扶强策略以及建立考核制度,给大学生微型企业做好做大提供了有力保障。一是建立“1+1+1”的创业教师指导制度。给每个微型企业提供1名企业界人士、1名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和1名校内指导教师作为顾问,以帮助、指导孵化企业开展创业活动。二是开展创业者后续培训服务。通过聘请成功企业家、优秀校友、区工商局,为微型企业创业学生开展管理、营销、金融等后续培训,着力打造复合型创业人才。三是实施扶优扶强策略。运用学校创业基金,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公司,实施重点培育扶持,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对园区微型企业实行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和学期考核,检查考核孵化企业的运营情况、团队管理情况和财务情况等,并在每学期末评选优秀创业团队和个人创业之星,颁发优秀证书或给予一定的精神、物质奖励。学校根据过程监督情况和学期考核结果决定下一来入园微型企业继续入园的依据。
(三)退出后对接机制
孵化企业在孵化园内将享受2年创业资金支持、租金减免、指导培训、财务代理、公共设施配套等一系列完善的孵服务。而孵化期满后的微型企业,采取“分流”形式,进行退出。一是积极退出。对一部份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企业,通过对其孵化成果、市场应对能力,企业资金流转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企业,获得“毕业”资格,离开孵化园,进入市场。二是消极退出。让一部分因经营不善的孵化失败企业或孵化效果不明显的企业,在孵化期满后及时退出。因为微型企业孵化基地严格来说是一种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手段,必须是符合一定条件的企业才能进入,而在这条件不具备时,就应该退出。三是对接退出。对一部分能与地方产业园相对接的企业,则采用“一对一”产业链承接方式。学校以重庆市软件及服务外包基地、重庆市职教基地为依托,学校将帮助这部份企业,对接相应的产业园。如物流类微企对接和旺物流园区、商贸类微企对接永川商贸城、文化创意类微企对接大学生科技园等,对接永川凤凰湖工业园区、大安工业园区、港桥工业园区管委会以及重庆市国家大学生科技园,使之成为微型企业的“延伸平台”,让企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结语
在当前高校毕业生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形势下,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发挥创业扩大就业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倍增效应,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重庆市政府高度重视微型企业发展,尤其重视大学生微型企业的发展,对其在财政、税收、贷款等政策上给予扶持和帮助,大学生微型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因此建立建全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机制,对提高大学生微型企业成功率以及大力发展全市非国有经济,实现全市经济结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